句式:一个句子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这个模式叫做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晶莹吃月饼。
月饼被晶莹吃了。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有标志的被动句(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无标志的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我不能够拿整个东吴的地盘,十万的人民,听命于曹操的统治。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人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所容纳。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所以在国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有标志的被动句
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吴广向来爱惜人才,士卒大多是被他用。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几十个伶官便把他困住了,进而导致其身死国灭,被天下的人们所讥笑。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现在不赶快去,恐怕就会被曹操占了先机。
3.用“见”“见……于……”表被动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要(把璧)给秦国,又担心不能得到秦国的城池,白白地被欺辱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我常常被一些博学多才的行家笑话。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确实担心被(秦)王欺骗而辜负赵国。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
有标志的被动句(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无标志的被动句
无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
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的原因是被曹操的兵势所逼迫。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列传》 )
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傅说从泥水匠中高升,胶鬲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荐
总结
有标志的被动句
用 “于”“受……于……”表被动
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用“见”“见……于……”表被动
用 “被”表被动
无标志的被动句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倒装句
什么是正?什么是倒?
句子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三种主要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三种附加成分
句子成分的标识符号
主语:“ ” 划在主语下面
谓语:“—— ” 划在谓语下面
宾语:“ ” 划在宾语下面
定语:“()” 用在定语前后
状语:“[ ]” 用在状语前后
补语:“〈〉” 用在补语前后
主谓宾,定状补
主要成分主谓宾
修饰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在主宾前
谓前为状谓后补
“的”定“地”状“得”后补
牢牢记住别忘记!
刚刚升入高中的她在网校参加了这次考试。
主语:“ ” 划在主语下面
谓语:“—— ” 划在谓语下面
宾语:“ ” 划在宾语下面
定语:“()” 用在定语前后
状语:“[ ]” 用在状语前后
补语:“〈〉” 用在补语前后
倒装句
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
美好啊,我们年轻的中国。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
寻求可以通报秦国的人,但没能找着(这样的人)。
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
山石被敲打时能铿锵作响的,到处都这样。
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中心词+定语(数量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我带着一对白璧,准备献给项羽大王,(还带着)一对玉斗,准备献给亚父范增。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将军征战在河北,我征战在河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色虽然是从蓝色里提取的,但它的蓝色更深一些;冰是由水生成,但它要比水更冷一些。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负重累的东西了。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
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否定句
条件
①否定句 “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②宾语必须是代词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不相信自己。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这样还不能称王的,历史上还没有过。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多年辛勤伺候你, 你却对我不照顾。
疑问句
条件
①疑问句 “谁”、“何”、“奚”、“曷”、“胡”、“安”、“焉”等
②宾语必须是代词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和徐公比谁美?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逃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那么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沛公安在? (《鸿门宴》)
沛公在哪里?
“之”、“是”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以突出强调宾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不理解断句,疑惑得不到解决。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介宾短语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我在山岗上唱歌。
在文言文中,介词的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
这种人太少了,我能跟谁是一类人呢?
一言以蔽之。(《论语》)
用一句话来概括。
宾语前置
特殊名词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
总结:
1.现代汉语语法——基础
2.倒装类型: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3.课内文言文知识的巩固
4.课后练习、反复记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sxkzy.com/5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