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次的修辞考察贯穿于高中语文每一个知识模块
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
对子——对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4分)(2012,湖北卷)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 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 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
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仿写题的答题要点:
1.修辞正确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
2.句式相同
3.通顺无错字
设问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最重要的任务是引人注意,而非问题本身。
李煜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不精于政治,但其艺术才华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誉为“千古词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反问
从反面提问,答案就在问题中,这种运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强烈感情的修辞手法
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自己的思想
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用其他词语来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红领巾
白大褂
杜康
硝烟
中国的硅谷
桑梓
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家乡
南冠
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囚犯
烽烟
火台报警之烟。战争
巾帼 妇女
须眉 男子
丝竹
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音乐
汗青
那时古人记事要用“竹简”,亦即用上好的竹子记写镌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称“竹简”。竹简的制作并不简单,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称其为“青”;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方面也为干燥防虫。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
长的竹简常用于书写儒家经典;短的竹简常用其记载诸子事迹及史传。史册
白丁、布衣
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今人说的“布”,是指棉布,棉花是南宋时才从外国传入。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百姓
伛偻,黄发 老人
垂髫 儿童
作用:简洁形象、生动风趣
夸张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我很饿,几乎可以吃下一头牛。
夸张是表现幻想的必要手段之一
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2.考纲外知识迁移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2013,北京卷)
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移觉(通感)
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钱钟书《围城》)
通感形成的条件
感觉互通
比喻
移就:把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性状
愤怒的小鸟
快乐的寒假
甜蜜的笑容
没有感觉的限制
没有比喻的限制
(2014,北京卷)
“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
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
互文(互辞)
古诗文中常用
单句、对句、隔句
单句互文——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交错、渗透、补充。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对句互文——下句中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里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两句意义相互补充说明。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毛泽东)
隔句互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雨霖铃
(北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学习总结:
学习意义:深层次的语法考察贯穿于高中语文每一个知识模块
纲内+纲外
纲外修辞:互文、列锦、通感,不要求应用,会识别即可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sxkzy.com/5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