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人教版】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缘溪行 ( ) (2)屋舍俨然 ( )
(3)阡陌交通 ( ) (4)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4、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5、如何评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理想?
【苏教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代著名的文学家,“__________”之一。
7、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文章中突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8、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10、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
一、【人教版】
1、《陶渊明集》 陶渊明 东晋
2、(1)沿着,顺着 (2)整齐的样子 (3)田间小路 (4)类
3、渔人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4、使人觉得桃花源可望不可及,给桃花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5、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中,这一理想不仅表达了他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也表达了人民反对战争,反对剥削的愿望,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陶渊明归隐山林,消极避世在今天看来也并不可取,反映了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二、【苏教版】
6、柳河东集 柳宗元 唐 唐宋八大家
7、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8、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9、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sxkzy.com/5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