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专业面试是什么,考研专业面试是什么内容?

专业课面试,考官最看重什么?

任蕾:如果线上复试,专业课的考察会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是线上线下相结合,那专业课考试是以笔试为主吗?在面试的时候还会不会涉及?

蔡亮:线下复试时有一门专业课笔试,面试一般不会再问该课程专业知识。现在线上复试的时候,按照规定和要求必须要问该专业课程相关内容的,也就是将那门课程笔试面试化。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有一个通用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考前会告诉考生,考生可以提前准备好,就是“你在大学里边做过什么?做过什么科学研究”,尤其是工程类专业的。

<有些同学讲的很好,说了一堆,老师会问这里边具体哪些工作是你自己做的,你从中获得了什么,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大学的平时考试不是选拔性考试,大家可以都及格,然而研究生考试是选拔性考试,而且现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个学校对面试环节也特别重视,老师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比如对于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导师首先内心会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你本专业的基础课学的怎么样,如果连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之后怎么毕业呢?另外,3年后你的论文还会抽检,如果有问题处罚的都是老师,所以在面试过程中,考官们会非常看重你的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

如果导师招了一个科研能力很强的学生,只要给他一点思路,他就能很快执行,圆满完成任务,不需要耗费导师很多精力,导师会很轻松,反之,如果学生创新能力弱一些,导师需要手把手教导,压力会很大。

所以,考生一定要在复试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科研能力以及在团队中遇到的一些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力。

任蕾:那么人文社科类的考生怎样去体现自己的研究能力呢?是通过自己的文章,还是证书、获奖经历?

王云海: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最大区别是学习思维和学术思维的转变。研究生考试增加了复试环节,无论是教育部还是高校都非常重视这种形式,而且也给了高校更多的权利来看考生是否具有学术思维,考生的初试成绩有一些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还有一些是在大学期间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参与科研项目得来的。

文科的很多老师也都有课题,本科生可以参与,学生自己也可以写小paper、文献综述,这些都是考官在面试中要考察的,考察考生是否具有学术思维习惯或学术素养,这决定了考生在未来研究生阶段能不能做好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类的,能不能把专业知识和实际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用知识和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觉得不论是工科还是社会学科的研究生面试,导师会更看重考生的学术思维。

什么时候联系导师最合适?

任蕾:初试结束后,很多人都会提到联系导师的问题,那么复试之前要不要联系导师?什么时候联系导师最合适?通过什么方式才能联系到导师?请两位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蔡亮:我个人的建议是越早联系越好。

第一,因为第一波联系导师的是免试研究生,他们现在肯定已经找到导师了,对于导师来讲,名额有限,如果免试研究生招多了,那他就没有指标了,所以说越早联系老师越好。

第二,不管考不考得上,联系导师时要把你的简历发给老师,一份包含学习成绩、做过的科学训练、担任过的社会职务、举办过的活动,能体现你综合能力的完整简历,如果导师觉得不错,那他就可能会给你留一个名额。

有一些同学在通过复试后才去联系导师,这时候就相当被动了,因为此时“热门”老师基本上没有指标了。

王云海:每个学校的导师对于硕士、博士都有固定的名额限制,所以好的导师往往是比较抢手的,我同样建议大家提前跟导师联系,但是不用焦虑。

对于刚刚过初试的学生,联系导师很重要,这能体现出你对这个学校、对这个学院、对这个导师的重视,同时要关注一下导师的研究方向,建议大家看一下他最新的文章,哪怕想选的这个导师没有名额了,但在复试过程中能说出这个导师最新研究的一些领域或话题,同样能够得到其他老师的认可。

任蕾:尽早联系导师,因为导师名额十分有限,还是先下手为强比较好,至少能给老师留下印象。

准备呈现给导师的资料应该包括,第一,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你的学习成绩能反映你的学习态度;第二,科研经历,最好是选与专业相关的,在之前的直播中老师们谈到读研和读本科差别特别大的一个地方是读研有点类似于已经工作了,所以蔡院长提到的能体现你组织能力、社会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一些经历也应该写进去。

其他的,四六级成绩需要吗?

蔡亮:六级成绩很需要,虽然我们的英语面试没有王教授他们那么严格,但我们老师对外语也很看重,因为外语对工科来讲,更重要的是阅读能力,开题要阅读大量国际上的最新文献,如果外语能力弱,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接受最新知识的速度慢,而且研究成果需展示的时候,不利于国际合作交流。

任蕾:英语面试可能比较简单,但在和导师联系的时候,英语六级成绩会有一定的加成作用,大家可以刷刷分。

Q:学生本身能力不错,但如果错过联系导师该怎么办?

蔡亮:没有关系的,即使你不联系导师,只要你初试复试都过了,学院都会统一安排导师,只是你不能挑选到你想要的那个导师而已,大家不用过于焦虑。

王云海:每所高校肯定会保障每一名考上的研究生都会有导师,如果你没有提前联系好导师,那入校后你的选择面会比较窄,还有一些学校规定,即使选定了导师,如果不满意是可以申请更换的,所以大家不必太焦虑。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大部分学校的导师在面试中并不会起决定性作用,研究生面试很多都是采取抽签制,以公平公正为主,所以还是要靠自己准备好,不要把导师作为一个必备条件。提前选导师,是选一个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比较匹配的导师,对未来学习研究有利,但不是必要因素。

Q:导师等于企业吗?研究生去了是不是要干活?

蔡亮:两者差别很大,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老师培养学生肯定不是为了盈利,这是两者最大的差别。学生来了我这儿,做实验都是花钱的,而且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我们买的设备都是比较好的,同时可以去参加会议、出国交流,老师对于学生的培养是不遗余力的,绝对不是把学生当做员工来看待。

现在社会上有人说学生给老师打工,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因为老师有了课题之后,学生要跟着导师一起做,能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如果这个老师(尤其是工科)没有课题,那你的研究生学习就会有一定的限制,一般只能从事一些基础理论研究。

不排除有个例,但绝大部分的导师对自己的学生都是很好的,以学生为本,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王云海:我非常认同蔡院长的观点。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企业的老板是要靠你来挣钱,你给老板创造了利润,老板才会拿出一部分来作为你的酬劳,而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主要是培养和学习,导师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一个导师可能有很多项目,那研究生就要学习如何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老师的课题中得到应用,这是一个和本科生非常大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可能更像一个老板或项目负责人,组织一群研究生和其他老师一块来完成,是一个项目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这是研究生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换,从书本学习向项目学习、向解决问题去转换了。如果你的导师课题层次很高,项目很大,那你得到的收获就很多,在就业的时候就非常有竞争力。

考研面试VS就业面试VS强基面试

任蕾:考研面试可能是很多学生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次面试经历,要不要准备正装?要不要化妆?在个人形象上,可以做哪些准备工作?

蔡亮:近几年我看到很多学生在找工作应聘的时候穿正装。研究生面试,我作为一个考官,对于考生是否一定要穿正装没有特别的要求,至于你是穿正装,还是便装,哪怕穿运动装都没关系,不要奇装异服就行,展现出阳光向上,是一个新时代好青年的形象就可以了。

王云海:我觉得无论是就业面试还是考研面试,其实都是一个互相尊重的场景,形象与你作为当事人的身份相符就可以,不一定专门买一套西装,化多漂亮的妆,大方得体,体现出你是一个有活力的青年学生就可以了,没必要太过于重视形象,老师看重的还是你的学术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态度,其他都是形式上的。

任蕾:考研大概只有1/3左右的学生能上岸,那上不了岸的同学可能会去就业,就业面试和考研面试会有什么不同?又该从哪些方面做准备呢?

王云海:我觉得就业面试和考研面试有比较大的区别,考研面试是选拔型的,而且是一个层级或等级优秀度的选拔面试,它是对一类人或一批人处在什么样的层次上来进行评分或评级,而就业面试是一个匹配性选拔,强调的是人岗匹配,所以在就业面试时,你的着装、言语、表达要体现出来你和这个岗位、这个行业的匹配性。

我们每年都招聘大学老师,包括辅导员、行政人员,在面试过程中,我们可能不是看他有多优秀,而是看他的专业度、能力、性格是否和所招聘的岗位匹配。比如辅导员需要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形象等各方面要好一点;实验室、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需要踏实,能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不需要他特别活跃。

蔡亮:我觉得还是回答好那3个问题就行了。第一,不同的单位招聘要求是不一样的,既然要去应聘,一定要对所招聘的岗位有足够的研究;第二,展现出自己特别适合这个岗位;第三,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很多学生在相关企业有过实习,基本上讲讲自己干了什么,有什么能力,人家一看你来了就能干活,肯定很容易就会要你。

任蕾:强基和综评的面试和以前自主招生差不多,大学老师去面试高中生的时候,会从哪些点来看呢?会不会和面试研究生的标准有所不同,会更低一点,更宽容一些吗?

王云海:大概率是这样子的,我们学校没有强基和综评,但是以前有自主招生,我也曾组织了多次自主招生的面试,这种面试大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结构化面试,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多对一,几位老师对一个学生采取不断提问的方式,现在强基和综评也是大概率采取这种方式,尤其是在疫情状况下。第二类是无领导小组讨论,就是几个学生分成一个组,会更加看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没有标准答案,看学生的临机应变能力和自圆其说的能力。

无论是之前的自主招生,还是现在的强基、综评,学校对面试都是非常重视的,因为这是国家和教育部给予学校的权利,破除唯分数论。

蔡院长也做过招生,我们都知道学生高考笔试差二三十分,甚至三五十分,可能学生的差距没有多大,但是通过自主招生面试选拔出来的学生,他们的综合素质、视野、表达沟通能力会更好一些,而且适应能力也更强。所以这也是我们大学老师在面试的时候重点关注的,包括逻辑思维、表达、沟通能力,以及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的协作能力、领导能力等。

蔡亮:哪类学生比较占优势呢?第一个是知识面比较宽广的;第二个是综合素质比较好的,接受过一些科学探索学习的学生;第三个是表达能力相对不错的学生。

宝宝起名、企业管理、学科网课、网络创业,添加 微信:2296682980  备注:学习或资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Cyyfzgxxkjyxgs@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sxkzy.com/3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