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述基本理念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又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从编排逻辑上看,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而要使这两大基本理念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推进语文教学实践化进程,不断丰富语文教学实践方式方法和路径选择。
从语文教学全流程来看,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基本环节,推动语文课堂教学路径改革是重点,丰富学生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有益的补充和有力的拓展。
一、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抓手,重塑课堂教学
(一)为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化,要点有三:
1.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与落实,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人。
2.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基本环节,重构语文课堂。
3.教师转变角色意识,从提问者、讲授者走向组织者、对话者。
而要实现以上三点,仅仅强调增加一点学生活动的时间,多组织一些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等诸如此类的课内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彻底改变师问生答、师讲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走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舞台中央,才能使其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要做到这一点,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是较好的选择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的而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学习过程与方式[1]。其基本要素有三:
1.小组。指由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这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
2.共同的学习目的。近期指向某一具体的学习任务的完成,远期指向语文素养的形成。这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来源和支持要素。
3.行动和行动上的相互支持。前者是指小组成员各自采取的行动,后者是行动上的相互配合。这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体性活动。
从以此论述可以看出,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语文实践活动获得实实在在的操作平台与实现空间,并倒逼教师转变角色意识,放弃以提问代替思考,以听讲代替实践的陈旧的教学方式。
(二)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1.分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分组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原则往往和自然分组、学科差异相冲突。如果不顾及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一味强调这一原则,势必造生学习不断更换座位以致干扰日常教学的不利局面。因此,在各科教师充分协调的基础上,以自然分组的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是较为实际的分组办法。
2.编号与制定规则。给小组和组内成员编号有利于小组合组学习组织过程的便利化。制定简明的合作规则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就语文教学而言,充分预习,组内讨论依次发言,注意倾听,做好笔记是基本规则。
3.组织与实施。主要分为三个过程,一是自主学习,二是组内互助与合作,三是组间汇报与讨论。
(1)自主学习。以课文为对象和载体开展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这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以任务分配为起点,而是以学生自主的、全面的课文学习为起点。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做到:一、任务明确。二给予充足的时间。三、及时检查。在此基础上养成学习,确保每一个学生每一课的自主学习都充分到位。一般而言,小学中、高年级的自主学习任务包括: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结构,划出重点语句做好批注,提出问题等。
(2)组内互助与合作。这包括三项任务,一是互相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二是依次发言,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三是组内讨论。就他人的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解答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这其中,选择一位负责任的小组长、维持良好的小组学习秩序非常重要,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组内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在组内学习阶段,不必要求每个小组都面面俱到,可以根据课文特点,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以提高讨论的深度和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3)组间汇报与讨论。在理清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一般通过对重点语段的朗读、品析实现积累语言、体会含义、明确写法、明白事理、升华精神等教学目的。组间汇报有两种形式:一是主发言人制。由每个小组的主发言人集中汇报本小组每一个成员的学习成果,其他成员或朗读文句,或相机补充。主发言人尽量采取轮流制,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锻炼。二是项目制。由小组成员每人负责一个项目。在组内讨论时,确定本组集中汇报的语段,再分工,分别负责朗读、汇报体会、点评写法、积累词语等。
组间讨论可以激发思维、深化理解。如果采用第一种汇报形式,可规定同一大组的其他小组的同一号的学生必须就发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采用第二种汇报形式,可规定其他大组对应小组小组必须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完成规定动作后,引导其他同学参与讨论。
4.评价。评价是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一是随时点评,在每个小组的发言后及时给予评价。二是课后点评。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前者重在内容,旨在加深理解,不评等级。后者重在表现,评出等级,旨在激发学习热情。在小组评价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严格执行小组合作的规则。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务必建立在每个学生对课文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所以第一需要严格执行的规则就是:按质按量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其次组内合作学习是组间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所以选好小组长,严格执行组内学规则,才能确保组内充分合作、充分讨论。
2.强调倾听。小学生大多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在组内、组间学习中时常发生抢话,插话和私下讨论的情况,影响正常的小组学习的进行。因此,有必要强调倾听,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这既有利于推进小组学习的正常开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尊敬意识和沟通技巧。
3.注意轮流。不管是主发言人制,还是项目制都必须组内循环,避免固化带来的部分学生消极参与的现象,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受课时的限制,一篇课文的教学,大多数情况每一重点文段只会请一个小组汇报。因此,组间汇报也必须在小组间轮流,确保在单元学习中,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得到表现、锻炼的机会。
4.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对话者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能较好地消解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任自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仍旧有着较大的活动空间。一是组织者。制定与执行小组合作的规则,控制小组合作的进程,分配学习任务,改进合作方式等。二是对话者。学生之所以为学生,在于其发展性。因此,教师有必要参与相机参与到对话当中,通过对话或穿针引线,激发思考、挑起争论,或答疑解惑,升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实践表明,建立在共同学习目的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当中,消解了教师搭台,优生唱戏,其他学生看戏的不良现象。自主学习、组内学习、组间学习的依次展开,使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实践平台,使语文教学实践化落到的实处,推动了课改进程。
二、以“整本书”阅读为平台,充实课外语文实践
课外语文实践的形式丰富多样,如课外阅读、写日记周记、国学诵读、课本剧表演等。其中,有组织地“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丰富阅读体验,丰厚语言积累,丰盈精神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如何组织“整本书”阅读?
1.制定书单。学校成立书单制定小组,分年级制定“整本书”阅读推荐书目,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学生自行购书。在书目选择过程中,要注意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因为其识字量还不够,并且更加喜欢形象生动的事物,所以以绘本为主。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不受识字量的限制,可以选择与之年龄相适应的各类读本,包括世界名著在内,均可涉猎。
2.组织阅读。于学期初制定阅读计划,规定每周书目。一般而言,以每两周读完一本书为宜。在此基础上,根据书籍篇幅的长短做适当的调整。为确保“整本书”阅读的稳步推进,必须保证有较充足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把每日读书内容做为家庭作业布置下去,同时加强检查、督促是较好的办法。长期坚持有利于读书习惯的养成。
3.阅读指导。分为读前指导,读中互动,读后交流三个部分。读前指导重在整体把握,激发兴趣。读中互动是阅读指导的重点所在。在这一过程中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加强理解和阅读兴趣的进一步激发。而读后交流则重在整体感悟、升华认识,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同类或同作者作品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面。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间年段差异。低年级学生的绘本阅读,教师的指导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无论是读前的指导与读后的交流,教师的参与度都会更高一些。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去读,畅谈感想,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切忌以讲代悟。
4.阅读评价。可根据不同年段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低年级学生需要更多地激发阅读兴趣,可采用代币法、小组竞赛等方式来激励。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对于自己喜欢的书籍已经具备主动阅读的能动性,教师要做的是提供更多的平台,比如给每个学生建立“阅读成长袋”、“书籍银行”等,给学生展现的机会。阅读评价重点不在评,而在导,旨在以评促读,帮助学生建立终身阅读的习惯。
(二) 各年段“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
1.低年段绘本阅读的指导策略
加拿大学者培利.诺德曼说过:“一本图画书(绘本)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高高在上的故事。[2]
因此,可以从“文字”、“图画”以及那个“高高在上的故事”层面去作文章。
比如说我们在和学生一起读绘本《我长大以后》,可以和学生一起去读当中各个人物的语言,发现他们都是以“要……”这样的句式去说的,并且都是符合人物的角色的,如首相说“要变得聪明”,医生说“要变得健康”等,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地懂得不同职业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物质,这就是在“文字”上下功夫。我们还可以进而和学生一起观察画面,尤其是关注画面中小公主说最好去问问妈妈时嘴唇是涂得红红的,继而启发学生思维:为什么要这样画?你有过什么模仿大人的言行?绘本的趣味性一下子就彰显出来了。最后关于那个“高高在上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长大以后想怎么样?学生能说到哪个程度就说到哪个程度,教师适当点评,绘本的主旨便明晰了,但切忌让过度分析冲淡绘本的趣味,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在一段时间的指导之后,我们放手让学生进行课外的绘本阅读,课内我们只需要提供阅读交流、分享的平台即可。
2.中高年段的“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
不同于低段阅读指导以“导”为主,中高年段的阅读应以学生的自读为主,因此“规范化”阅读是指导重点。在这一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是推进自主阅读的重要手段。
(1)摘抄积累
我们设计了学校专用的《读书笔记》,开学初下发给每一个学生。里面设有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喜欢的词语、喜欢的段落以及读后感悟等栏目,其中读后感悟可以是评价人物,也可以是仿写片段,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这本书中最有感触的点,这些栏目的设置,既有固定的,也有自由度比较大的,教师定期检查评价,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搭建了一个平台。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优秀资源的分享,比如在读曹文轩的《细米》一书时,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了这本书当中的精彩片段,尤其是“月亮越升越高。是个好月亮,薄薄的一片,十分纯净。天空蓝得单纯,偶尔飘过云彩,衬得它更为单纯。天空与月亮,就像一块蓝色的绸子展开了,露出了一面镜子。”这个片段,引发了全体同学的共鸣,大家当场就自发地背诵,而作为教师,此时要做的便是大力地表扬,并且鼓励学生们有更多这样的发现。
(2)批注感悟
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
小学阶段,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方法,对于“整本书”阅读更是有其独特的作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到批注的好处,激发学生做批注的兴趣;然后教给学生做批注的方法,比如说一些批注的符号,教会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等,也可以将自己做的批注展示给学生看,跟学生交流自己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最后要注意的是根据学生读的整本书的不同类型,归纳出不同的批注方式。如在读冰心的《繁星.春水》一书时,更多地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会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读诗,而在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一书时,更多地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际遇去思考,而在读《论语》一书时,应先从字词备注、读懂文意入手。总之,要各有侧重,更好地推进“整本书”的阅读。
当然,对于中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还有许多办法,就不一一赘述。
(三)组织“整本书”阅读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同步阅读。这是开展好“整本书”阅读,提高指导含金量的前提与基础。同时,教师良好的阅读习惯、深刻的阅读感悟也会对学生形成强烈的示范效应,推动阅读习惯的养成。
2.注意阅读差异。学生间的阅读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阅读兴趣、阅读速度、理解能力、阅读角度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推进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照顾这一差异,以中间层为标准制定阅读计划,同时鼓励读有余力的同学多读书,读好书,督促较慢的孩子按时完成规定的读书量,确保进度统一。其次要利用这一差异,鼓励多角度阅读,多层次碰撞,以此读出新体会、新境界。
3.设立阅读课程。要确保全校性的“整本书”阅读活动推行下去,设立统一的阅读课程十分有必要,如此才能确保阅读指导落到实处。我校就把每周统一设立为阅读课,要求各班开展好阅读指导活动。
4.组建好读书小组。读书小组的组建,一要注意就近原则,将住得近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以便更好地开展读书活动。二要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读书汇报与交流活动。小组内分工合作,汇报本小组的读书成果,有利于提高小组凝聚力,推动“整本书”阅读的顺利进行。三要注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增强小组合力。
语文教学实践化是落实语文教学“实践性”的根本途径,而要使这一点落到实处,以小组合作学习为重点重塑语文教学,以“整本书”阅读为重点夯实课外实践是必由之路。但二者都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丰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sxkzy.com/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