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书会
1 共同发起人
同样为“少年读书会”设想所鼓舞的,还有北大的家庭教育和阅读课领读者计划项目负责人熊瑛老师。熊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家长,她不仅主动承担了少年读书会的启动工作,还进行了初步的筹划,成为了“少年读书会”的主要推手和主要发起人。
她提议,在“少年读书会”的前面要加上“京师”二字,增加标识性。
我觉得这个主意也不错。然后和熊老师商议——
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共同发起人,一起来维护“京师少年读书会”线上共读活动。我们现在希望先招募到 20 位家长,成为我们“京师少年读书会”的共同发起人。
2 豁然开朗
事情的缘由,是在近期的一次阅读课的家长交流会上,有位家长提到疫情期间,她们几位家长带孩子自发组织线上读书会的情况,她们让孩子自己读书,轮流讲书,感觉效果很好。
由此对我们阅读课提出建议,说孩子们的整本书阅读,可以在课外采取线上读书会的方式进行。
这个家长的建议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立即承诺了尽快要启动新的“少年读书会”。
3 从读书会到阅读课
一起悦读俱乐部本来就是读书会平台,长期进行线下和线上读书会,十余年来从未中断。即使面向少年的整书阅读,之前也邀请过知名阅读推广人杨子湘老师和苏林老师联办过“愉阅时光系列”(9-12岁)和“启阅系列”(7-9岁)两个包括线上活动的公益系列。
但我们之前的这些读书活动,是以成人作为领读人,带领孩子进行赏析、讨论、分享。
后来我们把这些读书会的成功经验,运用到阅读课程中。在阅读课中我们有个小小的改变,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做自己的领读人,从而也让他们在一个小型的学习共同体中,实现交流、互助与主动学习。
4 从阅读课到读书会
这样的课程形式效果是明显的,但也有一些难以避免的困境。原因是:这样的阅读课堂是以孩子们完成文本的共同阅读为前提,需要有充分的自由阅读的时间保障。而一旦课程化,孩子们各自的阅读时间和各自的兴趣焦点,就很难真正协调与统一。
此外,阅读课与读书会不同,后者可以是自发自主、且自由的选择性活动,而前者则必然有强制性任务要求,这或许也导致整本书阅读的行为和效果,产生本质性差异。
因此,这位家长的建议,使我意识到,将整本书阅读讨论的课堂形式,再变回到课外公益读书会的形式,应该是更好地促进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选择之一。
5 最核心的转变
这种选择,最核心的转变应该有三点:
其一,孩子成为自主阅读的领读人。他们只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自主阅读;每次领读,他只需要吸引那些有兴趣且愿意花时间的部分伙伴即可,而不再是圈定所有人必须完成的任务。
其二,家长参与其中,承担服务的角色。孩子的阅读离不开家长的协助,阅读课可能会分隔家长,让家长们误以为把孩子交给老师就可以了。而读书会则不同,决策参与读书会的主体是家长,但阅读和分享的主体是孩子。家长有机会观察和了解孩子阅读状态、思想状态、表达状态,还可以参与意见表达,承担辅助责任。而且家长还有机会参与到孩子阅读的规划与选目的工作中来。
其三,专业的阅读指导老师隐藏其后。他们起组织、策划、引导方向的作用即可,尽可能把展现的舞台留给孩子们,领读人、主持人、评议人均由孩子们承担。
6 如何成为共同发起人
“京师少年读书会”共同发起人是首批参与者,也是读书会未来方向的领航人,未来的志愿服务者,其资质要求:
1)热爱阅读,关心孩子的教育与成长。
2)有能力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指导。
3)同时愿意奉献时间和爱心,参与策划与管理工作,让跟多的孩子收益。
4)愿意为“少年读书会”做领读示范活动,愿意将自己的领读感言发布分享。
5)可以承担部分共读活动的回顾报道工作。
6)有团队意识,大局观念强,秉持符合社会公序良俗的价值观。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sxkzy.com/2433.html